-
重庆西部物流园加速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 国际巨头项目落地助推产业升级
在重庆沙坪坝区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西部物流园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意大利维龙等国际物流巨头入驻,标志着西部跨境电商示范基地建设迈入新阶段。该项目将强化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功能,推动跨境贸易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一、国际资本加码布局西部跨境电商枢纽 意大利维龙集团投资4.7亿元建设的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已进入土地平整阶段,项目规划占地219亩,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作为继新加坡丰树、澳大利亚嘉民之后落户园区的第三家国际物流企业,该基地将重点引进高端跨境电商企业,配套国际标准仓储设施,形成集总部运营、智能仓储、供应链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二、多式联运体系支撑跨境贸易扩容 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优势,西部物流园已实现回程货物品类从精密仪器到整车、快消品的多元化拓展。2023年园区跨境平行进口车业务量同比增长35%,母婴用品、食品等民生商品占比提升至回程货运量的42%。园区同步建设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 三、产业集群效应初现规模效益 目前园区已形成跨境电商、国际物流、贸易结算三大功能板块,2023年跨境业务营收突破80亿元。维龙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上下游企业20余家,形成年产值超15亿元的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模式,园区正构建涵盖支付结算、通关服务、海外仓布局的完整生态链。 四、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 重庆海关在园区试点"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改革",实现申报效率提升60%。同步推行的"智慧口岸"系统将通关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仓储周转效率提高30%。这些创新举措为跨境电商企业降低约18%的物流成本。 五、产城融合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沙坪坝区国际社区、外语培训等配套服务业兴起。预计未来三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推动区域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65%。园区规划建设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西部物流园正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下一步将重点培育跨境电商直播、保税研发等新业态,力争2025年实现跨境贸易额突破200亿元,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2025-08-07
-
重庆西彭工业园引进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基地 打造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在九龙坡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重庆西彭工业园成功引入装配式建筑领域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由本土建筑龙头企业与国内顶尖高校联合打造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即将启动建设,标志着重庆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一、产学研合作助推建筑产业升级 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近日迎来重要产业项目落地,重庆本土建筑企业与清华大学下属研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建设装配式节能建材生产基地及建筑现代化产学研基地,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传统建筑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二、项目规划与产能布局 该生产基地总投资规模达8.5亿元,采用分阶段建设模式。首期工程计划年内完成建设并投产,主要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产品;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后,将形成年产百万立方米装配式建材的产能规模,预计带动相关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重庆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园区。 三、装配式建筑技术优势解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采用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将传统施工现场作业转化为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模式。技术资料显示,这种建造方式可使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建筑垃圾减少80%,且能有效克服雨季、高温等气候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西彭基地的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重庆保障房、公共建筑等重点项目。 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九龙坡区已将装配式建筑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西彭工业园规划建设专业化的建筑科技产业园。该项目的落地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施工的完整产业链。相关部门表示,将通过政策扶持推动更多建设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预计2025年重庆装配式建筑占比将突破30%。 五、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节能环保型建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西彭生产基地将研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等产品,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为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突破技术转化瓶颈,加快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2025-08-07
-
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布局 力争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目标
在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国家战略重点的背景下,重庆市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加速构建智能汽车全产业链。根据最新规划,到2020年,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年产销规模将突破50万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 一、政策赋能产业升级 国家发改委即将发布的《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重庆市积极响应,结合本地汽车产业基础,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协同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该方案已申报多项国家级试点项目,力争使重庆跻身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 二、车企技术突破引领转型 重庆本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长安汽车2016年推出的睿骋、CS75等车型率先搭载并线辅助、盲区监测等L2级自动驾驶功能,其无人驾驶技术已完成2000公里公开道路测试,预计2018年实现部分量产。力帆汽车研发的低速无人驾驶车型计划于次年6月上市,主要应用于封闭园区场景。商用车领域,上汽依维柯红岩推出的杰狮、杰卡系列重型卡车已集成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智能模块。 三、场景化应用先行先试 针对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实施方案》重点规划了公交、物流两大示范领域:在公交系统拟投放具备V2X车路协同功能的电动巴士,物流领域将试点无人配送车与智能仓储系统联动。两江新区已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模拟复杂路况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测试。 四、基础设施协同配套 重庆同步推进智能电网改造与5G通信网络覆盖,为车路协同提供硬件支撑。目前已完成部分主干道智能化改造,部署路侧感知设备200余套。能源配套方面,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150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满足新能源智能汽车能源补给需求。 五、产业生态集聚效应显现 通过引进传感器、高精地图、算法研发等关键环节企业,重庆已形成涵盖研发、制造、测试、运营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本地高校联合企业设立智能驾驶研究院,年培养专业人才超500名。数据显示,重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利年申请量增速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发展。业界分析指出,实现50万辆产销目标需进一步打通技术标准、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但重庆的产业基础与政策创新已为其赢得重要先发优势。
2025-08-07
-
响水大有镇新北村颁发首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激活乡村振兴"活资产"
响水县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近日,大有镇新北村举行首批经营权证发放仪式,标志着当地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此举不仅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更为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三级联动推进确权登记 响水县采取县镇村协同工作机制,选取大有镇新北村和老舍中心社区四烈村作为首批试点。通过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组织专业测绘团队开展全域土地勘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承包地空间位置、面积等核心信息进行精准锁定。在数据采集环节,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核验"双重复核机制,确保每块土地的边界坐标误差控制在厘米级。 二、全流程规范化操作体系 确权工作严格遵循"六步工作法": 1. 基础测绘阶段采用卫星遥感与实地丈量结合 2. 权属核实环节实行农户现场指界确认 3. 建立包含四至坐标的电子化登记台账 4. 所有数据在村务公开栏进行为期公示 5. 异议处理设立专门调解小组现场办公 6. 最终形成"一户一档"标准化档案库 该体系使874户村民首批获得的经营权证具备法律效力,为后续土地流转、抵押融资提供合法凭证。 三、产权赋能释放经济价值 确权后的承包地权能实现"四权统一": - 占有权:明确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 使用权:允许自主经营或合规流转 - 收益权:保障经营所得完整归属 - 处分权:开放抵押担保等权能应用 这种制度设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已有部分农户与农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将带动特色种植等产业项目落地。 四、全域推广计划有序实施 根据全县统一部署,各镇区将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颁证工作。重点包括: 1. 组建专项督导组开展业务培训 2.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3. 完善县级产权交易平台功能 4. 制定纠纷调处应急预案 计划通过"以点带面"方式,确保年底前完成既定覆盖目标,同步推进省市验收准备工作。 此次改革显著提升了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为响水县探索"三权分置"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赋予农民更完整的财产权利,不仅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信心,也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创造了更规范的制度环境。
2025-08-07
-
重庆工业招商实现"开门红":94个项目签约落地 五大功能区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重庆市通过强化产业链招商、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工业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市一季度新签约工业项目94个,协议总投资达317.7亿元,预计建成后年产出规模将突破623.5亿元,项目覆盖15个区县及开发区,呈现出多点开花、区域协同的发展态势。 一、五大功能区投资格局显现差异化特征 从区域分布看,签约项目深度契合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新区以137.65亿元协议投资领跑全市,占比达44%,凸显出作为工业主战场的重要地位;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凭借石柱县单笔百亿级项目的落地,实现100亿元协议投资,占比32%;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签约55.25亿元,占比17%;都市功能区则聚焦高端产业,签约24.8亿元。 二、重点区县项目牵引作用突出 石柱县以单笔100亿元协议投资成为最大亮点,该项目将推动当地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升级;江津区凭借84亿元签约额稳居第二,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领域;垫江、璧山等5个区县协议投资均超10亿元,其中沙坪坝区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大渡口区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三、产业链招商成效逐步释放 本批签约项目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智能制造项目占比超六成,涵盖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二是绿色低碳项目显著增加,包括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三是产业链配套项目达37个,将有效补强本地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的薄弱环节。 四、政策服务双轮驱动发展后劲 重庆市通过建立重大项目专班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在审批环节推行"一窗通办",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对重点领域项目给予最高30%的配套支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新开工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保障项目落地需求。 当前,94个签约项目中已有61个完成公司注册,43个进入规划设计阶段。随着这批项目的陆续实施,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为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新动能。
2025-08-07
-
宝钢加码两江新区汽车产业链布局 投资8500万扩建高强钢生产基地
在重庆两江新区持续优化汽车产业生态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再获重要进展。国内钢铁龙头企业投资8500万元启动四期工厂扩建,计划新增年产5万吨高强钢加工能力,重点服务本地整车制造企业供应链升级需求。 一、项目定位强化产业链韧性 此次扩建聚焦汽车轻量化与安全性能提升趋势,主攻抗拉强度达1500MPa以上的热成型钢及激光拼焊板原料生产。新建的1850摆剪横切产线将实现0.5-6.0mm厚度范围的全自动精密裁切,较现有设备提升20%材料利用率。配套建设的800吨级落料生产线可满足新能源车型底盘结构件对超高强钢的加工需求。 二、技术升级推动智造转型 四期工程引入机器视觉引导系统和云端生产管理平台,实现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特别在分条工序中,新型激光测距仪的应用使剪切精度控制在±0.1mm,达到进口设备标准。项目建成后,企业高强钢产品系列将覆盖全市90%以上整车厂商的原材料采购目录。 三、仓储体系支撑附加值提升 规划中的智能立体仓库占地4000平方米,采用巷道式堆垛机与AGV协同作业模式,可存储3万吨成品钢材。这一基础设施不仅解决传统平板车运输导致的表面划伤问题,更为后续引进海外高端产线预留空间。据透露,企业正与欧洲设备供应商洽谈热冲压激光除渣系统的技术引进。 四、集群效应释放发展动能 作为两江新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的标杆项目,该基地已带动7家配套企业入驻周边。其产品除供应主流乘用车品牌外,正逐步渗透至商用特种车辆制造领域。园区管委会数据显示,汽车用钢本地化采购率较三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产业链物流成本。 此次扩建标志着重庆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随着新材料应用比例持续提高,两江新区有望在汽车轻量化技术领域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5-08-07
-
法国能源巨头ENGIE携分布式能源项目入渝 助力重庆绿色低碳转型
在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能源企业ENGIE集团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市长顾问团年会平台推介其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计划为重庆商业及公共设施提供综合能源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重庆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区域低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一、国际能源企业布局重庆市场 ENGIE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服务商,近期在重庆展示了其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应用前景。该技术通过整合冷、热、电联供系统,能够为城市综合体、医疗机构及居民社区提供高效能源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集中供能模式,分布式能源具有灵活配置、就近供应等优势,可减少对大型能源工厂的依赖。 二、技术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核心在于利用本地化清洁能源,包括燃气、水能及风能等资源。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和天然气储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天然条件。ENGIE的技术方案已在欧美多国成熟应用,此次落地将助力重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 三、多领域应用场景全面铺开 根据规划,该项目将优先覆盖重庆主城区的商业写字楼、大型医疗机构和高端住宅区。在渝中区、两江新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显著提升供能稳定性。同时,该系统具备模块化扩展能力,未来可向万州、涪陵等区县推广,服务更广泛的民生需求。 四、政企协同共促绿色发展 重庆市相关部门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具体实践。通过引入国际先进能源管理经验,将加速本地能源基础设施升级。ENGIE方面则强调,重庆项目将成为其在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支点,未来三年内计划投入更多技术资源。 此次能源合作不仅体现了重庆对外开放的深度,也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地,重庆有望建成中西部地区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标杆城市。
2025-08-07
-
奉节县为六十个脱贫村定制特色产业方案 推动乡村振兴与招商协同发展
近日,奉节县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为县域内六十个脱贫村制定了差异化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方案以特色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为核心,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布局多元产业体系,同时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多维度产业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 奉节县立足山地农业特点,规划发展小水果、干果、中药材等九大类主导产业。其中猕猴桃、车厘子等小水果种植面积近万亩,油橄榄与红豆杉等经济林木超万亩,同步推进牲畜养殖与家禽规模化饲养。产业布局充分考虑海拔梯度差异,在低山带重点发展脐橙、蔬菜等短周期作物,中高海拔区域则侧重核桃、中药材等耐寒品种,形成立体农业架构。 二、三级资金保障机制破解投入瓶颈 项目总投资通过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市级专项转移支付、县级配套资金三重保障,同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自筹资金。奉节县建立资金整合使用台账,明确各部门在物资供应、技术推广等环节的支出责任,确保每亩土地投入强度与产出效益相匹配。 三、技术服务体系贯穿全产业链条 县科技部门组建由果树栽培、畜牧兽医等领域专家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实行"一村一策"指导方案。在种植环节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养殖领域重点培训疫病防控、品种改良等实用技能,并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接下游加工企业。 四、责任包干制度确保政策落地实效 扶贫部门将产业地块精确落实到GIS电子地图,建立村级项目库动态管理系统。农业部门统筹种子种苗调运和有机肥补贴发放,科技特派员每月驻村开展巡回指导,形成"规划-实施-验收"闭环管理链条。目前首批产业基地已完成土地整理,预计本生产周期可实现亩均增收目标。 该方案实施后,奉节县将新增标准化种植基地近四万亩,带动超万户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通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渝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产业升级样本。
2025-08-07
-
BP与中石油深化页岩气合作 荣昌北区块签署千平方公里开发协议
在能源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国际能源巨头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再进一步。近日,BP与中石油正式签署荣昌北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合同,标志着双方在川渝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的协同布局进入新阶段。此次合作将整合国际先进技术与本土作业经验,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持续深化 继2024年3月双方就内江—大足区块达成协议后,此次荣昌北区块合同的签署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版图。该区块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地质条件与相邻区块具有相似性,为技术协同提供了便利。BP中国区表示,新项目将借鉴内江—大足区块的作业模式,优化水力压裂和水平井钻探等关键技术应用。 二、技术互补驱动效率提升 页岩气开发对地质评估和工程工艺要求极高。BP在北美页岩气领域积累的数字化勘探技术,将与中石油在四川盆地多年的开发经验形成互补。双方计划建立联合技术小组,针对荣昌北区块的地质构造特点,定制开采方案。业内专家指出,此类合作有助于降低勘探风险,提升单井产能。 三、区域能源格局加速重构 川渝地区作为中国页岩气资源富集区,已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近三成。荣昌北区块的开发将串联内江—大足项目,形成规模效应。《BP世界能源展望》曾预测,2035年全球页岩气产量占比将达25%,此次合作正是响应这一趋势的实践。地方政府表示,项目落地将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促进区域就业与基础设施升级。 四、绿色开发标准成关注重点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双方承诺采用低环境影响技术,包括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甲烷泄漏监测装置。BP近期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其在中国页岩气项目的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开发模式降低约18%。中石油亦表示,将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确保开发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此次合作不仅是外资参与中国能源市场的重要案例,更为全球页岩气开发提供了跨国协作范本。随着勘探工作的逐步展开,荣昌北区块有望成为川渝地区能源转型的新支点。
2025-08-07
-
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落户永川兴龙湖CBD 打造外向型经济新引擎
永川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正式奠基,标志着该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该项目依托寸滩保税港政策优势,构建集商品展示、跨境贸易、消费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将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商贸繁荣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战略意义 作为永川区“产业兴城”战略的核心项目,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选址兴龙湖中央商务区,总占地面积超万平方米。项目创新采用“前店后仓”模式,直接对接海外供应商,实现奶粉、化妆品、奢侈品等千余类商品源头直采,消费者可享受低于市场价两成的免税优惠。永川区政府表示,该中心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带动周边形成跨境贸易产业集群。 二、功能布局与业态规划 主体建筑规划为五层立体空间:一层设欧洲、东南亚等六大主题展馆,二层为智能物流分拨中心,三层配备恒温恒湿酒类仓储,四层打造沉浸式VR购物体验区,顶层布局特色餐饮观光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特别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每件商品均可查询完整供应链信息。配套建设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吸引多家国际物流企业入驻,将形成“展示+交易+仓储+配送”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政策创新与服务保障 永川区为此项目量身定制了七项便利化措施,包括海关通关“绿色通道”、跨境支付结算试点、24小时智能清关等。商务部门组建专班提供“全周期代办服务”,从项目审批到运营管理实现“一窗通办”。当地海关透露,将试点“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混合监管模式,消费者既可现场提货,也可选择邮寄到家。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该项目的落地将直接促进永川区物流产业升级,周边规划的智能仓储园区已启动建设。经济学家分析,项目运营后预计创造超三千个就业岗位,拉动本地进出口额增长约三成。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商品博览会,永川有望成为辐射渝西地区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强化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城市地位。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基施工,主体工程预计2024年竣工。永川区正同步推进国际学校、高端医疗等配套建设,着力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